视觉检测领先者
全国咨询热线:13812953225

华谊兄弟新影人国际交流计划研究成果 3D电影技术问题研究及反思(上)

发布时间:2023-11-28 22:01:58 人气: 来源:下载雷火电竞亚洲先驱

  原标题:华谊兄弟新影人国际交流计划研究成果 3D电影技术问题研究及反思(上)

  从电影诞生以来,技术就在不断影响着电影的发展。从2D到3D到IMAX的转变,放映技术的升级让观众的视觉体验有了极大程度的提高。与此同时,3D一方面推动了电影市场的发展,另一方面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。

  本次,该论文通过对《泰坦尼克号》和《谍影重重5》两部3D电影的分析,从中窥得电影在3D放映中所存在的表现不足,题材选用不当及制作粗糙等一系列问题,为此要规范市场,树立3D电影标准、抓住机遇进行中国制造、培养人才提升3D电影水准、讲好中国故事,从而推动3D电影的良性发展。

  近些年来,3D电影受到了慢慢的变多的关注,自从2009年电影《阿凡达》上映以来,这一技术就走进了人们的视线D电影慢慢的变成了电影经济的新增长点。但是随着放映技术的慢慢的提升,其发展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,并不是所有的3D电影都达到了其应有的效果。而慢慢的变多的“伪3D”电影的出现,让我们一定要要重新审视3D电影行业的发展趋势,并在当下的背景下分析3D电影的选择和未来趋势,以求达到电影市场良性发展的目的。

  19世纪末,电影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闪亮登场,今天已成为占据全球娱乐业市场的重要部分。跟其他艺术形式不同,电影深受技术的影响,通过声音、色彩、宽银幕、数字化技术等的使用,电影质量得到各程度的提升,电影业市场也相应地扩大。

  1891年,托马斯·爱迪生发明了活动电影机,这是电影放映里程碑式的发展,电影放映世界中的一切随即改变。1895年12月28日,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放映了电影,电影从此以一种新的艺术形式进入了人们的生活。从1895年到1990年,电影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,从黑白到彩色,从传统银幕到宽银幕等重多变革:早期的无声电影没有语言的限制,使得电影在诞生10年之内就传遍世界各地;在有声电影《爵士歌手》(1927)发行后,世界各地电影院开始在银幕后面设置扩音系统,在20世纪20年代末,常去看电影的人就已能欣赏到具有声道的有声电影了;第一部彩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,40到50年代期间又出现了一些新的处理方法,同时银幕格式也得到了发展;1970到1980期间,计算机数字图像应用到电影技术中。

  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,电影步入数字化时期,呈现出一股欣欣向荣的气象。计算机技术快速的提升,数字特效在从前期的摄影、布景到后期的合成、剪辑,无不大范围的应用在电影制作的各方面中。其中借助于数字媒体技术复兴的3D电影重返大众视野,3D电影逐渐被观众所习惯,3D技术也已成为行业标准。

  相对传统的银幕电影,3D电影具有新的传播媒介和表现形式。利用人的双眼视差原理,3D电影从拍摄、制作和放映三个制作阶段采取了专用的技术设备,最终在观众眼前呈现三维的效果。

  在胶片时代,立体电影是3D电影的早期形态。3D技术能追溯到19世纪初,那时电影尚未诞生,红蓝镜头分别过滤左右眼的画面,这种技术应用于魔灯秀。①美国喜剧片《爱情的力量》(1922)是最早使用立体电影技术的故事片。20世纪30年代末,埃德温·H·兰德( Edwin H. Land)发明了偏振镜头,色彩更明丽,替代原来的红蓝镜头。1952年,实用的3D系统在好莱坞被开发出来,这种被称为“自然视像”的技术用来拍摄了第一部3D电影《魔鬼伯华那》,引发了立体电影一时的热潮。当时的观众无法适应立体电影,到1955年,3D电影停止制作,沉寂了一段时间,立体电影并没有成为电影业的新革命。

  当电影进入数字化时代,3D技术与数字媒体技术结合在一起,立体电影也逐渐被称为3D电影。如今的3D电影包含了3D摄影技术、3D成像技术、3D数字音频技术、3D放映技术。②导演詹姆斯·卡梅隆(James Cameron) 在《魔鬼终结者2:审判日》中,将拍摄完成的影像扫描到电脑中,将光子化学数据转成数字化的影像,模拟出“液体金属人”。这种技术简称CGI。第一部数字3D技术制作的3D电影《阿凡达》成功联合了3D和CG技术,描绘了一个超现实的虚拟世界,以5亿美元成本收获了全球逾27亿美元票房,成为观众心中3D电影的标杆。在此之后,大批的“数字3D+特大银幕”电影在市场上出现,由涓涓细流汇成磅礴巨川。

  3D技术在初期给观众视觉上的刺激和新鲜感,给电影市场注入了新的鲜血。第一部3D电影《魔鬼伯华那》在上映之后打破了票房纪录;在我国60年代初,第一部立体电影《魔术师的奇遇》的放映也造成不小的轰动;3D版的《泰坦尼克号》上映后在中国的票房达10亿;近年热门IP《复仇者联盟》也采用3D形式,使得影片具有更佳的视觉体验。

  随着3D技术的普及,中国观众对于技术革新慢慢适应,对3D电影也从热情高涨趋于理性。在《当代电影》的《2D、3D电影观众观影调查》中,被调查的观影者对3D电影的喜好程度较高;对于同一部电影,倾向观看3D电影的观影者人数远远多于倾向于观看2D电影的人数;票价相同的2D版和3D版的同一部电影,更多的人倾向于观看3D电。③3D电影的市场号召力是巨大的,能轻松的获得丰厚的市场回报,因此,近年来,在中国市场出现一些以3D技术为噱头来牟利的电影,很多3D转制电影就出现了。目前,3D转制电影主要使用在两种不同的方法,即替换法和投射法。替换法在业界被应用较多,其优点是转制周期短,工作流程相对简单,但融入特效后看起来不够协调。应用投射法转制后的影片效果逼真,但该方法费时复杂,一个镜头就需要两到三周时间来制作。

  虽然3D技术持续不断的发展,3D电影的数量不断增多,全世界各大地区都在增加国内3D屏幕的数量,但是在北美,3D电影却在逐渐退烧。人们更加理智地看待3D电影,更多地选择2D观影。根据艾维电影的分析数据,2015年在全球363亿美元的票房中,3D票房约占2.15%。与美国不同的是,中国的3D电影,无论是影片还是票房,仍在不断升温。2015年中国的68亿美元票房中,3D影片却占到58%,超过一半的票房来自3D。而中国的3D市场也引来了各大影视公司的重视,很多影片纷纷推出中国“特制版3D”,通过专业手段将2D转换成3D。

  在此,我们将以《泰坦尼克号》和《谍影重重》为例,从电影的前期资产金额的投入、后期制作、成片票房以及观众和专业技术人员评价几个维度,来分析3D转制电影的成功因素以及不成功的问题在哪儿,从而探讨技术发展的前景。

  《泰坦尼克号》是美国二十世纪福斯电影公司、派拉蒙影业公司出品的爱情片,影片以1912年泰坦尼克号邮轮在其处女启航时触礁冰山而沉没的事件为背景,讲述了处于不同阶层的两个人,穷画家杰克和贵族女露丝抛弃世俗的偏见坠入爱河,最终杰克把生命的机会让给了露丝的感人故事。该片于1997年12月19日在美国上映,1998年4月3日在中国在内地上映,2012年4月10日以3D版在中国内地重映,获得了很高的评价和热烈的反响。

  在泰坦尼克3D版本的转换过程中,卡梅隆与StereoD公司创办人威廉·薛拉克(WilliamSherak)的团队展开合作,带领着300名艺术家的团队在60周、75万个小时里处理了29.5万帧的图像——利用全球3D影像巨头In-Three公司为此制作的专用软件逐帧绘制出每幅画面的轮廓线,并且建立三维映射图,确定深度。据国内新闻报道,影片总制作高成本达1800万美元,追平甚至有可能超过了直接以3D技术拍摄电影的成本。影片投入了巨大的时间、人力、资金成本。

  根据中国票房网站的多个方面数据显示,《泰坦尼克号》3D版在国内上映仅2周就突破了7亿人民币的票房,并且最终以9.46亿人民币的票房收尾。在北美市场,累计票房也接近六千万美元。观众对于3D转制版《泰坦尼克号》的追捧,不仅是出于对电影的情感和品牌认可,也是对新技术的一种探索和支持。

  由于2012年3D转制版《泰坦尼克号》在豆瓣、IMDb及猫眼上均与原1997年2D版电影未分开评价板块,因此无法准确地得知观众是否对3D制作效果感到满意,转制3D能否对增强观众观影体验、优化电影情节效果等产生正向影响。但是通过卡梅隆电影制作纪录片——《詹姆斯·卡梅隆:再见泰坦尼克》,我们大家可以从中对大众的态度略知一二。

  无论是国内的豆瓣网还是IMDb的评分页面上,《詹姆斯·卡梅隆:再见泰坦尼克》都获得了8以上的高位评分。观众的短评多倾向于对卡梅隆“创新电影技术、追求极致质量”精神的赞扬,并且对于影片的技术成果表示惊喜和满意,但纪录片本身的内容则相对沉闷无趣。

  部分影像教育及动画制作有关人员表示,3D《泰坦尼克号》实现了技术、情感、市场的三重突破。该片从高清数字化,到建立3D立体模型,再到渲染输出深度信息图,都采用了“用指甲修剪草坪”式的逐帧制作。卡梅隆“希望能够通过这部影片的3D转换树立后期转制行业标准,让特效转制效果尽可能逼近线D”的愿望得以实现。

  3D《泰坦尼克号》不仅用巨轮重新唤醒了年轻一代对爱情的梦想,也通过讨论现实生死,反思生命的价值。同时借助《阿凡达》的余温,该片成功翻新了经典爱情市场,赶上了3D立体电影的时尚消费潮流,取得了票房市场的巨大成功。

  与《泰坦尼克号》的良好反响不同,《谍影重重5》则不尽人意。《谍影重重5》是由美国环球影业出品的动作片,故事背景设定在后斯诺登时代,讲述了杰森·伯恩在寻找着关于自己身世的时候发现惊天的阴谋,再次现身展开斗争的故事。

  该片于2016年7月29日在美国上映,2016年8月23日以2D、3D、IMAX3D格式在中国上映。这是一部大制作的电影,前期制作整部电影耗费1.2亿美元,仅主演马特达蒙的片酬就达到了2700万美元,其他资金大都花费在场景的布置和场面特效上。但是这部纯2D电影来到中国,却摇身一变成了一部3D电影,相比于大资金投入的3D拍摄,后期转制成3D则只要消耗几千万人民币就能做到,这里的3D特效,不再服务于剧情,而是沦为票房增长的助推器,成了刷票房的机器。

  《谍影重重5》在中国大陆票房达到了4.47亿人民币,虽然说数字很可观,但是这里面大部分包含着所谓的中国“特制3D”和3D IMAX。虽然同期上映还提供2D版本,但在绝大多数院线D场次,所以很多观众只能被迫观看3D版本。《谍影重重5》在北美最终以1.6亿美元收场,由于在北美是2D版本,所以非常正常的数据。

  《谍影重重5》在豆瓣上的评分为7.3,在IMDB上的评分为6.6,与该系列之前几部影片相比,评分有了较大程度下滑。而且在观众评价上,国内观众对于电影的3D版有很大的不满。很多观众对在国内特别难找到2D场次表示不理解,表示在一些画面上强行使用3D会导致剧情的混乱,而且亮度的降低也导致整部影片更多带来了昏沉感,对影片效果大打折扣。

  《谍影重重5》的这种转制3D的做法,无疑让很多影迷有点难以接受,这也很有一定的概率会影响到该系列后续作品的票房。

  (未完待续。在下一篇文章中,将刊出“3D电影存在的问题及反思”及“3D电影的发展策略”两部分。)

  【该论文研究小组成员均来自于浙江大学,包括胡拿云(新闻与传播,研一)、万征(广告,大二)、陈阳(广告学,大学)、徐琳(汉语国际教育,大三)】

  ②杨尚鸿:《3D电影:技术与艺术的悖论》,载《当代电影》2013第10期:第169页.

  ③付茜茜:《从2D到3D——电影观众观影情况调查报告》,载《当代电影》2015年第5期,第34-35页

  [2]马克·卡曾斯著,杨松锋译.《电影的故事》[M].新星出版社,2006:219-220.

  [6]张啸, 刘跃军. 《泰坦尼克号》3D转制的核心技术与是非探讨[J].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, 2012(3):64-70.

  [11]叶山岭. 3D电影中技术与人文的契合与分野——从电影《阿凡达》所包含的技术异化悖论谈起[J].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, 2010(3):62-65.

  [13]袁海涛, 黄琳. 电影艺术媒介的演变:3D电影的任务、范式及反思[J]. 电影评介, 2014(2).

  [17]洪艳,陈佩怡.3D电影的现状与问题研究[J].重庆邮电大学学报(社会科学版),2012(2):93-99.

  [18]司峥鸣. 中国3D电影产业的发展现状与策略分析[J]. 中国媒体发展研究报告, 2011.

在线留言

看不清?点击更换看不清?